江明

教授

一、最新内容:请访问下面的网址(教育网内用户可能需要多刷新几次):

//wcomms.com

二、报读本团队的同学们,请留意:

1. 为避免与其他老师产生误会,请勿同时联系本团队和其他团队。

2. 一般情况下,申请人将于面谈后的3个工作日内获得本团队的反馈。

邮箱:[email protected]

江明,男,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广东省通信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曾获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广州市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入选者等荣誉。

本科、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毕业于英国电子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师从Lajos Hanzo教授。拥有多年海外经历及全球500强通信外企工作经验,历任三星电子(英国)研究工程师、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经理与技术主管、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兼系统与标准部总监等职。2013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任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

学术兼职和社会服务

  • 美国IEEE高级会员(2013-今)
  • 广东省物联网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0-202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8-今)
  • 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基金评审专家(2015-今)
  • 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2015-2020)
  • 广东省联通智慧城市专家(2014-2016)
  • 子峰会主席(Sub-summit Chair):全球5G技术峰会 (2016)
  • 学术会议专题主席(Track Chair):IEEE VTC (2017)
  • 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IEEE ICCC (2021), IEEE ICC (2019), IEEE VTC (2017/2016), IEEE ICC (2015), IEEE WCNC (2009)等
  • 学术会议特邀主旨演讲(Keynote Speaker):DTIS (2022), WiCOM (2017), 华为网络天下学术论坛 (2020)
  • 学术会议特邀报告(Invited Speaker):ICCCM (2022), ICOEO (2022), 全国激光技术与光电子学学术会议 (2020), 空间光通信与组网技术学术研讨会 (2020), OMTA (2020), ACP (2017)
  • 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IEEE ICC/VTC/PIMRC/ICCC/WiMob/ICCVE等
  • 期刊审稿人:IEEE TWC/TC/T-IT/TVT/WCL/SPL/CL/Access, IET Comms/EL, EURASIP JWCN, Wiley ETT等

教育经历

博士,电子与电气工程,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硕士,通信与信息系统,华南理工大学

学士,通信工程,华南理工大学

授课课程

本科生课程教学:

  • MATLAB计算与编程(2014-至今)
  • 通信原理(2014-至今)

研究生课程教学:

  • 现代通信原理(2016-至今)

研究方向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包括AI辅助通信、MIMO、OFDM、可见光通信、D2D、信号编解码与检测、信道估计、自适应数据搜索/优化、小区间干扰协调、多点协同通信、自组织网络等。

一、LTE-A/5G/5G+/6G

当前,以5G为代表的具有高带宽、高速率的下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研发及产业链已走向成熟,并已在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商用。未来,5G用户将以400%的复合增长率(CAGR)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美元。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主要代表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过去数十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平台之一。它从最初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1G系统,到基于TDMA技术的2G GSM系统、基于CDMA技术的3G UMTS/CDMA2000系统,发展到今天基于OFDMA技术的LTE/LTE-Advanced及5G系统。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享受。然而,即便在5G网络逐步商用的今天,通信死角和网络盲区仍随处可见。如何真正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随时随地接入、时时畅通的美好愿景,仍是业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不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

面对快速增长的云计算、物联网、异构网(HetNet)等各种新业务需求,5G网络未来将向空天一体化网络发展演进,实现空天、空空、空地、空海、地海、水下等场景下的通信服务的无缝对接。这对小区覆盖、系统容量、服务稳定性、移动鲁棒性、智能信号处理、节能环保等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 频段使用:可使用更高的毫米波(mmW)及太赫兹(THz)甚至可见光频段,应用认知无线电(CR)技术共享未授权频段、通过载波聚合(CA)技术将各频段进行组合等,支持各种新型的热点接入服务;
  • 频谱效率:进一步提升频谱利用率及传输速率,降低端到端传输延迟,通过高阶调制、干扰协调与管理、大规模多天线(M-MIMO)、轨道角动量等技术,实现频谱效率和频率复用的最大化;
  • 密集组网:根据不同场景,利用光纤回程和智能混合组网技术部署各种类型的小基站,对用户密集的区域采用多层覆盖,极大提升小区边缘用户体验;
  • 设备交互:支持物联网(IoT)、设备间通信(D2D)等非传统类型的终端之间实现高速信息交互的系统平台,彻底消除现有设备存在的互操作问题,特别是当地震、海啸、飓风等强自然灾害摧毁传统电信基础设施时,仍能维持安全设备之间的有效互通;
  • 人工智能: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等AI技术,优化甚至是颠覆传统的通信系统设计,提升不同场景,特别是非标准场景下的鲁棒通信服务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通信网络;
  • 绿色节能:电力能耗占运营商目前约30%的OPEX,而电能的50%为各类功率放大器所消耗。采用低发射功率模式、网络切片、基带资源池并融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RAN架构,可极大地降低传统网络的能耗,实现绿色通信。

目前全球已开展对5G+/6G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标准化。本团队拟在5G+/6G系统与网络的框架下,对以下方向进行探索:

  • 人工智能辅助通信技术
  • 水下宽带通信及水下-水面异构互通技术
  • 空天/空空/空地/空海(A2X)通信系统
  • 超高速(马赫级)移动通信系统
  • 物联网/M2M/D2D技术与应用

二、可见光通信(VLC/LiFi)

面对呈指数增长的无线通信设备数量以及各种新型的富媒体、云计算、可穿戴式设备业务的涌现,传统的基于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无线通信网络面临着频谱资源日益紧缺、网络拥塞日趋严重等突出问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认为,未来10年移动数据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将导致多个国家的频率需求出现较大缺口。在当前的频谱利用率已达到30bits/s/Hz的情况下,传统无线通信系统所能支持的最高数据速率已接近其理论传输极限。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多的无线频谱,综合使用无线技术演进、增加网络节点密度、部署异构网络等组合手段来应对飞速增长的数据业务要求。尽管4G、5G网络为满足当前的数据业务应用需求提供了比以往任何通信系统都更有力的保证,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增长和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 用户对无线通信网络的带宽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UMTS论坛预计,到2020年全球移动网络的年度流量将达到2010年的33倍。

在此背景下,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VLC,又称LiFi)技术的出现,为传统RF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补充,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VLC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 可见光波所在的宽广频段无需授权即可使用,在该频段可实现灵活、高速的数据传输而不会对现有的RF无线通信系统产生干扰;
  • VLC通常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照明设备发出的人眼不可辨识的高速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无电磁辐射污染。且LED照明设备兼具环保、节能的突出优点,可实现“绿色”通信;
  • VLC系统可同时提供照明与通信的功能,在室内、室外均可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已广泛部署的常规电力线设施进行数据传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RF基站选址困难、建站成本高、后期维护工作量大的缺点;
  • 可见光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低穿透性,在无光照区域不会产生信息泄露,通信保密性更好,空间复用度更高;
  • VLC技术和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深度耦合,将会产生可观的协同效应,为开发新的网络应用提供了可能,如精确室内定位、交通控制、水下通信等,将进一步加速照明、通信两个行业的协同发展。

2011年,VLC技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大发明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指出,VLC技术与RF无线通信技术各有优缺点,前者的未来发展定位并非是取代后者,而是与后者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许多RF无线通信技术不能发挥作用或因其成本及其他因素而受到较大限制的场景下,VLC有着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而在一些特定场景下,VLC也可与现有无线通信技术组成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s),实现综合成本更低、应用更灵活的高性能网络系统。

具体可在以下方向进行探索:

  • VLC信号的高阶调制与传输
  • MIMO/OFDM-VLC技术
  • VLC信道估计与符号检测技术
  • 多用户VLC系统
  • 远距离无线光通信系统
  • 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

科研项目

企业工作经验:

熟悉3GPP LTE/LTE-Advanced、IEEE WiMAX(802.16e/m)等移动通信系统算法研究与标准化工作、系统架构设计、仿真及性能分析、技术规范制定等,在技术研发、学术研究、团队培养、项目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具备丰富的经验:

  • 曾参与英国Mobile VCE Core 3/Core 4移动通信大型研究项目
  • 曾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三星电子WiMAX国际标准化全球研发项目
  • 曾作为三星电子的主要技术代表参与欧盟第六科研框架计划(FP6)WINNER-II(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项目研发,并任所在工作组与系统架构组之间的技术联系人
  • 曾作为三星电子的核心人员参与欧盟第七科研框架计划(FP7)DAVINCI(基于非二进制LDPC编码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实现)项目研发和管理工作,并任两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领导4个合作单位),成为在欧盟研究项目中首次作为主管单位的三星电子项目管理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 曾作为经理与技术主管,带领加拿大北电网络中国区4G LTE仿真团队,为包括多个国际顶级运营商在内的北电全球客户群完成了19个国际项目及多项最新的仿真平台功能研发
  • 曾作为新邮通信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兼系统与标准部总监,主管新邮通信广州研究院TDD/FDD-LTE双模基站、3G/4G核心网、WLAN等产品线的总体研发任务,包括产品系统设计、国际标准化工作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预研等,并任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2011-2013)等

加入中山大学后的主要项目:

  • 2013.06-2015.06: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项目,负责人
  • 2014.01-2015.12: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JRI)先导项目《异构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负责人
  • 2014.09-2016.08: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合4G LTE技术与应用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系列开发与建设》,负责人
  • 2015.01-2016.12: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标签与导购系统》,负责人
  • 2015.04-2016.03:宇龙(酷派)公司研发项目《终端直通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负责人
  • 2015.07-2017.06: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JRI)创新团队项目《基于LiFi的室内定位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第一参与人
  • 2016.01-2017.12: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LiFi智能照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负责人
  • 2016.06-2017.06: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合作项目《LTE-A D2D协议研究与仿真分析》,负责人
  • 2016.09-2017.09:宇龙(酷派)公司合作项目《终端直通技术协议及其车联网应用研究》,负责人
  • 2016.06-2021.0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培育项目《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容量与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第一参与人
  • 2018.01-202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下高速无线光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
  • 2019.04-2021.03: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面向宽带专网的多维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融合应用》,中大团队负责人
  • 2019.07-2023.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海洋高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负责人
  • 2020.01-2022.1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B5G新型接入与传输技术研究与验证》,负责人
  • 2022.11-2026.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深海复杂环境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中大团队负责人
  • 2023.01-202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域信息及非理想条件的宽带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传输技术研究》,负责人

代表性科研成果

  • 参与编著美国Wiley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专业书著6部
  • 发表SCI/EI检索的国际期刊/会议论文90余篇(包括IEEE旗舰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特邀封面论文1篇、WINSYS 2022最佳学生论文奖1篇)
  • 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
  • 提交LTE/LTE-Advanced、WiMAX国际标准技术提案400余篇
  • 完成欧盟及英国业界技术报告13篇
  • 出席各种学术、合作项目、标准化等国际会议40余次,并作技术报告、演讲或宣读30余次